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
程啸;
摘要(Abstract):
《侵权责任法》第8条对共同加害行为做出了新的规定。笔者认为,该条中"共同实施"应理解为"共同故意",即数个加害人仅在具有意思联络而实施侵权行为时方构成共同加害行为。以意思联络作为共同加害行为之构成要件,不仅能充分实现共同加害行为之规范目的,还可以有效区分共同加害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并厘清二者之适用关系。同时,意思联络还能够将多数人侵权责任区分为共同侵权行为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侵权责任法》第11条与第12条对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规定恰恰表明了第8条中之"共同实施"是指加害人之间的意思联络。
关键词(KeyWords): 意思联络;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程啸;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本部分未标明作者)。
-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 [3]参见Ernst von Caemmerer,Reform der Gefaehrdungshaftung,Berlin:De Gruyter,1971,S.11。
- [4]参见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 [5]参见Staudinger-Belling/Ebel-Borges,Staudinger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Berlin:Sellier-de Gruyter,2008.§830Rn.1。
- [6]同上,§830Rn.1。
- [7]同上,§830Rn.1。
- [8]BGHNJW1972,40.
- [9]参见前注[5],Staudinger-Belling/Ebel-Borges,§830Rn.13。
- [10]参见邓大榜:“共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初探”,《法学季刊》1982年第3期;夏国强:“关于共同造成他人损害的问题”,《法学研究》1982年第1期。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以下(本部分由辛正郁执笔)。
- [11]See Christianv.Bar prepared,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arising out of damage caused to another,Munich:sellier.European law publishers,2009,at774.
- [12]参见BGHZ8,288,292=NJW1953,499,500;BGHZ30,203,206=NJW1959,1772,1773;BGHZ61,351,354=NJW1974,360,361;1974,1086,1087;1964,243,244;1967,471,473;NJW1988,1719,1720;OLG Düsseldorf NJW-RR1995,281,282;OLG Schleswig MDR1983,1023,1024;Brambring,Mittater,Nebentater,Beteiligte,S.50;Soergel/Zeuner RdNr.4;Bamberger/Roth/Spindler RdNr.8。
- [13]前注[5],Staudinger-Belling/Ebel-Borges,§830Rn.17。
- [14]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68页。
- [15]参见Soergel/Zeuner RdNr.4;Bamberger/Roth/Spindler RdNr.8。
- [16]参见Weckerle,Die deliktische Verantwortlichkeit Mehrerer,Karlsruhe:Versicherungswirtschaft Verlag,1974,S.70。
- [17]参见Deutsch/Ahrens,Deliktsrecht,5Aulf.Carl Heymanns Verlag,2009,Rn188。
- [18]参见前注[5],Staudinger-Belling/Ebel-Borges,§830Rn.18。
- [19]参见Larenz/Canaris,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Bd.2:Besonderer Teil,Halbbd.Ⅱ,13Aufl.,Muenchen:C.H.Beck,1986,S.580。
- [20]参见Brox/Walker,Besonderes Schuldrecht,33Aufl.Beck,2008.S.561。
- [21]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 [22]参见MuenchKomm.-Mertens§840Rn.4.Larenz/Canaris,Schuldrecht BT II/2,S580;MuenchKomm.-Mertens§840Rn.4;Larenz/Canaris,Schuldrecht BTII/2,S.580。
- [23]前注[21],王泽鉴书,第360页以下。
- [24]对此,美国著名的法官Learned Hand J.曾有一句名言,他说:“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侵权人从逻辑网眼中逃掉。他是一个干坏事的人,应当让他来破解由于他的错误而引起的难题。”参见[美]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 [25]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1992年至1996年合订本):民事、经济、知识产权、海事、民事诉讼程序卷》(上册),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81页以下。
- [26]参见前注[1],王胜明主编书,第55页(未标明本部分之作者)。
- [27]参见Larenz/Canaris,Schuldrecht BTII/2,S.576。
- [2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