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教义学构造
刘召成;
摘要(Abstract):
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教义学体系主要包括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体系定位和制度构造两个方面。在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的体系定位上,人格商业化利用权作为人对其人格方面予以积极商业化利用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项重要权能。在人格商业利用权的制度构造上,其主体为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对象为法律和道德不禁止商业化的那些人格方面。权利人可通过许可将其人格权中商业化利用权能分离出来授予他人成为一种人格商业化用益权,这种用益权为债权性用益权而非物权性用益权。被许可人所获得的债权性人格商业化用益权可通过债权让与的方法转移于他人。在继承性方面,人格权权利人死亡后,其人格商业化利用权可由其继承人予以继承,但在权利行使方面要受到死者人格精神性利益的限定。最后,人格商业化利用权可以通过人格权请求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予以保护。
关键词(KeyWords): 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积极权能;债权性用益权;转移和继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人格权的权利基础与权利构造研究”(13SFB3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刘召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 [2]杨立新:《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29页。
- [3]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 [4]程合红:“商事人格权——人格权的商业利用与保护”,《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77—78页。
- [5]本案一审: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锡民初字第101号民事判决;本案二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6)苏民终字第109号民事判决,二审维持一审判决。
- [6]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1999)崇民初字第1189号民事判决。
- [7]本案一审: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05)海民初字第2938号民事判决;本案二审: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5)一中民终字第8144号民事判决。
- [8]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6)一中民终字第3240号民事判决。
- [9]参见前注[5]。
- [10]Vgl.Lutz Heitmann,Der Schutz der materiellen Interessen an der eigenen Pers(o|¨)nlichkeitssphare durch subjektiv-private Rechte,Hamburg,Dissertation,1963,S.78.
- [11]Vgl.Fikentscher,Wirtschaftsrecht,Band II,C.H.Beck,1983,S.112.类似观点请参见前注[4],程合红文,第77-78页;陈龙江:《人格标志上经济利益的民法保护》,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温世扬:“人格权‘支配'属性辨析”,《法学》2013年第5期,第87~92页。
- [12]See J.Thomas McCarthy,The Rights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Eagan:Thomas/west,2007,§1:26.
- [13]Vgl.Horst-Peter Gotting,Pers(o|¨)nlichkeitsrechte als Vermogensrechte,J.C.B.Mohr,1995,S.138.类似观点亦可参见王泽鉴:《人格权法》,2012年自版,第356页;前注[1],王利明书,第284页;前注[3],马俊驹书,第307页。
- [14]Vgl.H.Ehmann,Erman BGB Kommentar,Band 1,Aschendorff Verlag,2004,Anhang zu§12,Rdn.248.
- [15]Vgl.BGH,NJW 2000,2195,2197.
- [16]典型案例为Paul Dahlke案。Vgl.BGHZ 20,345.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后来在Carrera案中对于Paul Dahlke案判决的评述也提到了这一点。Vgl.BGHZ 81,75,80.
- [17]Vgl.BGH,GRUR 1958,408,409.
- [18]参见前注[13],Horst-Peter G(o|¨)tting书,第54页;BGHZ 169,340。
- [19]Vgl.BGHZ 81,75,80.
- [20]Vgl.BGH,GRUR 1987,128,129.
- [21]参见前注[15],BGH,NJW2000,2195,2197。
- [22]Vgl.Sch(a|¨)fer,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GB,Buch 2,Sellier-de Gruyter,1985,§823,Rdn.212;前注
- [23]See Haelan Laboratories v.Topps Chewing Gum,202 F 2d866(2~(nd)Cir 1953).
- [24]See Nimmer,The Right of Publicity,19 Law&Contemporary Problems(1954),p.203.
- [25]See Julius C.S.Pinckaers,From Privacy toward a New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 Persona,Hague:Kluwer Law,1996,p.242.
- [26]See Mark P.McKenna,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Autonomous Self-Definition,67 U.Pitt.L Rev.225(2006),p.285.
- [27]See note 12,§1:3.
- [28]参见前注[1],王利明书,第285页。
- [29]参见前注[3],马俊驹书,第308页。
- [30]参见前注[2],杨立新书,第329页。
- [31]参见李永军:“从权利属性看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第13~18页。
- [32]Vgl.Arthur Kaufmann,Rechtsphilosophie im Wandel,Athenaum Verlag,1972,S.232.
- [33]前注[13],Horst-Peter G(o|¨)tting书,第7页。
- [34]Vgl.Otto Gierke,Deutsches Privatrecht,Band 1.,Duncker&Humblot,1895,S.713.
- [35]参见前注[13],Horst-Peter G(o|¨)tting书,第243页。
- [36]See Ali v.Playgirl Inc.,447F.supp.723,729(S.D.N.Y.1978).
- [37]See Onassis v.Christian Dior/New York Inc.,472 N.Y.S.2d 254,260(1984);note 12,§4:2.
- [38][美]斯蒂芬·芒泽:《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 [39]See Ellen S.Bass,A Right in Search of a Coherent Rationale-Conceptualizing Persona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The United States Right of Publicity and German Personality Rights,42 U.S.F.L.Rev.799(2008),p.834.
- [40]Vgl.Deutsch/Ahrens,Deliktsrecht,4 Auflage,Carl Heymanns,2002,S.91.
- [41]Vgl.Philip Kunig,Grundgesetz-Kommentar,Band 1.,C.H.Beck,2000,S.146.
- [42]Vgl.BGH,NJW 1958,1344;Rixecker,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5.Auflage,C.H.Beck,2006,Anhang zu§12,Rdn.3.
- [43]Vgl.Larenz/Canaris,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2.Band,2.Halbband,C.H.Beck,1994,S.514.
- [44]关于德国人格权这一变化的详细论述请参见刘召成:“人格权主观权利地位的确立与立法选择”,《法学》2013年第6期,第26~36页。
- [45]See Tom Gerety,Redefining Privacy,12 Harverd Civil Rights-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 233(1977),p.236.
- [46]参见[日]五十岚清:《人格权法》,铃木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 [47]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 [48]参见杨立新、刘召成:“抽象人格权与人格权体系之构建”,《法学研究》2011年第l期,第8l~97页。
- [49]参见前注[3],马俊驹书,第310页。
- [50]参见前注[1],王利明书,第285页。
- [51]参见前注[13],王泽鉴书,第531页。
- [52]参见前注[13],Horst-Peter G(o|¨)tting书,第269页。
- [53]See David Westfall&David Landau,Publicity Rights as Property Righu,23 Cardozo Arts&Ent.L.J.71(2005),pp.91-93.
- [54]See Midler v.Ford Motor Co.,849F.2d 460(9~(th)Cir.1988).
- [55]See David S.Welkowitz,Catching Smoke,Nailing Jell-0 to a Wall:The Vanna White Case and the Limits of Celebrity Rights,3 J.Intell.Prop.L.67(1995),p.68.
- [56]See Motschenbacher v.R.J.Reynolds Tobacco Co.,498 F.2d 821(9~(th)Cir.1974).
- [57]Vgl.BGH,NJW 1979,2205.
- [58]参见前注[15],BGH,NJW 2000,2195,2197。
- [59]See New York Times v.SuUivan,376 U.S.254,266(1964).
- [60]参见前注[13],Horst-Peter G(o|¨)tting书,第270页。
- [61]See Cher v.Forum international,Ltd.,692 F.2d 634.
- [62]See Gary S.Stiefelmann,Community Property Interests in the Right of Publicity;Fame and/or Fortune,25 U.C.A.L.Rev.1095(1978),p.1121.
- [63]参见前注[14],H.Ehmann书,第75页。
- [64]Vgl.Hamburg,AfP 1987,703.
- [65]Vgl.Frankfurt,NJW-PR 2003,553.
- [66]参见前注[14],H.Ehmann书,第75页。
- [67]参见前注[13],Horst-Peter G(o|¨)tting书,第151页。
- [68]这种观点也为我国学者王泽鉴教授所支持。参见前注[13],王泽鉴书,第350页。
- [69]BGHZ 20,345;BGH,NJW 1992,2084,2085.
- [70]关于债权性用益权及其结构请参见金可可:“基于债务关系之支配权”,《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9~37页。
- [71]Vgl.BGHZ 50,133,137.
- [72]参见前注[15],BGH,NJW 2000,2195,2197。
- [73]详见我国学者王利明教授对于本案的评述。参见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54~61页。
- [74]关于死者人格精神性部分的保护,请参见刘召成:“部分权利能力制度的构建”,《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第121~135页。
- [75]Vgl.Nikoletopoulos,Die zeidich Begrenzung des PersOnlichkeitsschutzes nach dem Tode,Peter Lang,1984,S.90.
- [76]参见前注[13],王泽鉴书,第312页。
- [77]这一时间为死者死亡后其近亲属的存活期间。
- [78]参见前注[1],王利明书,第252页;杨立新、袁雪石:“论人格权请求权”,《法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57~75页;前注[3],马俊驹书,第336页;前注[13],王泽鉴书,第456页;姚辉、周云涛:“人格权:何以可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第12~16页;曹险峰:“侵权责任本质论——兼论‘绝对权请求权'之确立”,《当代法学》2007年第4期,第72~77页;龚赛红:“关于侵权责任形式的解读——兼论绝对权请求权的立法模式”,《法学杂志》2010年第4期,第42~46页;唐昭红:“论人格权请求权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确立——对侵权的民事责任的再次诘难”,《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第62~72页;邓建中:“法人人格权请求权”,《法学杂志》2009年第7期,第71~74页。
- [79]《瑞士民法典》第28条系列条文赋予了权利人排除妨害等多种防御性请求权,并可依据这些请求权向法院申请禁令。在德国,学界和司法机关唯有通过类推适用《德国民法典》第1004条关于物权请求权的规定赋予人格权排除妨害和不作为(防止妨害)请求权,对权利人提供预防性保护。参见Wagner,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4.Auflage,C.H.Beck Verlag,2004,Vorbemerkung§823,Rn.74c
- [80]虽然钱钟书书信案中涉及很多人格权的问题,但是北京市二中院最终依据知识产权法有关规定颁布了诉前公开禁令。参见“北京市二中院发诉前禁令叫停钱钟书书信手稿公开拍卖活动”,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06/04/c_116028260.htm,最后访问时间:2013年7月1日。
- [81]Vgl.NJW1956,1554,1555.
- [82]参见前注[13],主泽鉴书,第534页。
- [83]参见朱岩:“‘利润剥夺'的请求权基础——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0条”,《法商研究》2011年第3期,第137~145页。
- [84]See note 40,p.222.
- [85]关于不当得利返还客体的认定,请参见王泽鉴:《债法原理(二)不当得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