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周友苏;廖笑非;
摘要(Abstract):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对各国金融监管模式的一次全面检验。通过分析美国监管模式的弊端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所作所为,我们发现,在防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上,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当如影相随,并且政府的威权和作为在现代金融监管中不可一日缺位。同时我们还认为,完善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必须是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的全面配合,尽管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但是仍然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进行改革完善。
关键词(KeyWords): 金融危机;监管模式;政府监管;改革完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周友苏;廖笑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参见陈岱松、陈献茗:“浅析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第841页。
- 〔2〕参见杨鹏飞:“美国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载《解放日报》2008年10月11日。
- 〔3〕《1999年金融服务法》对金融创新的最根本影响是:赋予监管机构以“灵活判断”的方式来定义有价证券,当市场出现了新的金融商品,监管机构随时可根据情况来进行判断。参见吴群慧:“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金融业的分与合”,《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2期。
- 〔4〕参见孔明安:“新自由主义的‘阿基里斯之踵’”,载《社会科学报》2008年11月13日。
- 〔5〕参见“美国会追溯‘金融海啸’源头格林斯潘认错”,载2008年10月25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0/25/content_10249704_1·htm,登陆时间:2008年11月16日。
- 〔6〕其中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产证券化的过度运用和风险失控。参见苏友、陈震:“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的思考”,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第772页。
- 〔7〕新华社记者综述:“布什试图为二十国集团峰会定下基调”(2008年11月14日),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1/14/content_10357675·htm,登陆时间:2008年11月16日。
- 〔8〕“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载《经济参考报》2008年4月2日。
- 〔9〕参见Eilis Ferran,Examining the UK’s Experience in Adopting the Single Financial Regulator model,(2003)28Brooklyn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Law257,转引自黄辉:“金融监管现代化:美法系的经验与教训”,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第853页。
- 〔10〕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中国金融》2008年第20期。
- 〔11〕参见前注〔9〕,黄辉文,第851页。
- 〔12〕前注〔10〕,王自力文。
- 〔13〕参见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网http://www·crcpp·org/cpipphtml/bss_bank_risk/2006-4/12/200604121724·htm,登陆时间:2008年11月18日。
- 〔14〕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之变迁———‘次贷危机’下的反思”,《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7期。
- 〔15〕参见“美证监会着手推动信用评级监管改革”,载《中国企业报》2008年6月6日。
- 〔16〕对于政府监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监督规制之意,而应该从更广的意义上理解,即在法律的授权和基本理念支配下,进行监管和调控,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权限和行权目标,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系统性安全角度作出相应的行政反应,比如,既是政府财政机构也是金融监管机构的美国财政部向部分金融企业注资,购买金融企业优先股。
- 〔17〕参见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Review,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每季国际金融报告。转引自郭英杰、刘鹏:“关于完善我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分析与思考”,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第445页。
- 〔18〕参见赵勇、李宏伟等:“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国际融资》2007年3月号。
- 〔19〕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就曾介绍,美国“很多监管者看不懂他们市场中的金融衍生产品复杂的数学公式。”参见“华尔街投行模式反思:国内同行不应惧怕创新”,载经济观察网2008年9月22日,http://www·eeo·com·cn/finance/securities/2008/09/21/114366·html,登陆时间:2008年11月10日。
- 〔20〕参见张秀全:“保险客户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界定”,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第793页。
- 〔21〕参见孟凡哲:“金融政策的效力与效率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第90页。
- 〔22〕徐强胜:“美国行政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创新科技》2004年第9期。
- 〔23〕〔瑞士〕艾娃·胡普凯斯:“比较视野中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转引自王艳华:“金融安全与金融机构破产”,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第697页。
- 〔24〕有数据显示,已破产的雷曼兄弟2008年2季度末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6394·32亿美元和6131·56亿美元;同时,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在内的美国其他金融机构出现倒闭,这些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总和要远远远超出美国国会批准的8500亿美元救市资金。参见“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难减对全球经济影响”,载《北京商报》2008年10月6日。
- 〔25〕参见周友苏、郑鈜:“我国证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探讨”,《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3期。
- 〔26〕马克思:《资本论》(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脚注。
- 〔27〕“二十国集团峰会取得积极成果”,载《中国证券报》2008年11月17日。
- 〔28〕陈小秋:“伯南克首次承认证券化是次贷危机祸首”,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19日。
- 〔29〕“国际金融协会市场最佳做法研究委员会最终报告:行为准则及最佳做法建议———金融服务业对2007-2008年金融市场动荡的回应”,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810078F13BB7EB9E38789FF71A13A7205B200,登陆时间:2008年11月24日。
- 〔30〕参见前注〔25〕,周友苏、郑鈜文。
- 〔31〕参见周友苏主编:《新证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 〔32〕同上,第423~424页。
- 〔33〕豆景俊、彭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法律思考”,《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34〕我国是1993年底提出分业经营原则的,但在1994年到1996年3年中并没有在金融界得到彻底的贯彻。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债回购市场。当时700多亿元规模的国债回购市场,无人管理。协议可以做假回购、真拆借,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回购市场进入股票市场;开国库券假保管单,把社保基金、企业生产资金、居民存款等骗入股票市场,操纵股价;史无前例的“出租席位”,诈骗资金,携款潜逃,案件丛生,大量的官司久久难断。这一切,导致银行资金、居民钱财血本无归。参见“关于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对话”,载《中国证券报》2000年4月3日。
- 〔35〕有论者把混业经营称为综合经营,强调的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的合作效应及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综合监管。因此,混合经营的内涵出现了一些变化,也有用“综合经营”来代替“混业经营”的提法。与之相应,混业监管又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为综合监管。参见丁建臣:“当混业经营遭遇监管失灵时”,《国际融资》2007年第3期。
- 〔36〕参见彭虹:“综合金融监管的趋势及评述”,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第538~539页。
- 〔37〕同上注。
- 〔38〕参见“中国金融业重新审视综合化经营改革”一文中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观点,载《证券时报》2008年10月23日。
- 〔39〕参见“中国金融业重新审视综合化经营改革”一文中前央行副行长、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的观点,载《证券时报》2008年10月23日。
- 〔40〕转引自前注〔36〕,彭虹文。
- 〔41〕邱润根、张志勋:“我国金融业的入世承诺与法律监管体制的调整”,《企业经济》2006年第4期。
- 〔42〕前注〔35〕,丁建臣文。
- 〔43〕前注〔36〕,彭虹文。
- 〔44〕同上注。
- 〔45〕如证券法的修改,从2003年7月1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成立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机构到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其间近3年。
- 〔46〕来自中国法院网法律文库栏目公布的数据,载http://www·chinacourt·org/flwk/index·php?type=1&sobj=title&start_year=1949&end_year=2008,登陆时间:2008年11月21日。
- 〔47〕例如,货币供应量对GDP的作用效果在1个月以后开始产生,在4个月后才完全发挥出来,其作用时滞为4个月;利率对GDP的作用时滞在4个月左右: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作用时滞为8个月:利率对物价的作用时滞为6个月。参见王志强:“我国金融政策作用时滞测算”,《预测》2000年第3期。
- 〔48〕据估计,2008年7月到现在,包括基金户数在内的证券账户,平均每户亏损额超过5万元,损失超过60%。涉及近一亿城镇家庭。参见“8000亿平准基金报告递交高层”,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11月8日。
- 〔49〕参见和讯网首席分析师文国庆2008年10月24日博客“政府真有点急了”,载http://wenguoqing·blog·hexun·com/24760364_d·html,登陆时间:2008年11月8日。
- 〔50〕如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008年3月31日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建议赋予美联储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广泛的监管金融市场的权力。参见“美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出炉”,载《金融时报》2008年4月2日。
- 〔51〕按照国务院2004年修改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 〔52〕参见王保树:“金融法二元规范结构的协调与发展趋势”,载《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第250页。
- 〔53〕同上,第253页。
- 〔54〕前注〔41〕,邱润根、张志勋文。
- 〔55〕参见郭锋:“内幕交易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探讨”,《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