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法学方法论“生态化”
黄辉;
摘要(Abstract):
环境危机引起环境法学者及法律界人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观点。本文借重对传统法学方法论"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分析,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法学方法论指导思想的片面性,进而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进行解析与评价。本文亦阐述了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特点及其对法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颠覆与否定,而是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合理修正与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主客二分”认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黄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2]参见陈泉生、黄辉等:“东南圆桌: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东南学术》2005年第5期。
- [3]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 [4]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107页。
- [5]参见林来梵、郑磊:“关于‘法律学方法论’——为了一个概念的辩说”,《法学》2004年第2期。
- [6]参见李可、罗洪洋:《法学方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24~227页。
- [7]参见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 [8][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3页。
- [9]同上,第283页。
- [10]蔡守秋:“论法学研究范式的革新——以环境资源法学为视角”,《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 [11]参见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 [12]李可、罗洪洋:《法学方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 [13]参见前注[10],蔡守秋文。
- [15]参见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 [16]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 [17]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6页。
- [18]参见胡玉鸿:“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方法论检讨”,《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 [21]黎桦、刘超:“试论环境法上的‘人’”,《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 [22]蔡亚娜、缪绅裕、李冬梅:“关于‘生态化’”,资料来源:http://www.eedu.org.cn/Article/ecology/e-cology/200404/765.html,2007年8月7日最后访问。
- [23]参见叶文虎、万劲波:“环境社会系统控制和科学发展观”,《科学》2004年第4期。
- [24]参见孙全洲主编:《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14页。
- [25]参见吴仁平、彭坚:“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求实》2004年第12期。
- [26]See Prederick R.Anderson,ec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aw and Policy,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4.
- [27]吕忠梅:《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 [28]参见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2004年第2期。
- [29][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0页。
- [30]同上,第72页。
- [31]参见朱景文:《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8~79页。
- [32]同上,第502页。
- [33]参见前注[10],蔡守秋文。
- [34]Toulmin.Stephen(1982),The Return to Cosmology:Postmodern Science and the Theology ofNatur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256.
- [3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 [36]参见周旺生:《法理探索》,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 [3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 [38]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 [3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 [40]龙卫球:“法律主体概念的基础性分析(下)——兼论法律的主体预定理论”,《学术界》2000年第3期。
- [43]参见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
- [45]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3页。
- [47]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 [48]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 [49]参见前注[31],朱景文书,第78~79页。
- [50]参见《政府片言》序言,转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9~4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