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运动的三次全球化及其当代危机
余成峰;
摘要(Abstract):
当代世界宪法危机需要放置在18世纪以降的三波宪法运动背景下予以审视。本文依次呈现了三组宪法对话,揭示出宪法思想史上两种最为基本的宪法论辩范式。美国宪法霸权的衰落过程,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宪法模式主导的后果,加之多元主义文化政治的解构,罗斯福新政原则已经无法作为权利诉求的衡量标准从而对宪法政治进行整合。政治议题与经济议题在宪法层面的断裂,不仅在美国国内形成了宪法危机,也同时在全球层面带来困境。经济议题的优先性、普通法式的私法治理,最后有可能酝酿出严重的宪法危机。冷战后建立的以司法治理为中心的全能宪法模式遭遇愈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超国家社会系统的运作已经超逸出民族国家宪法管控力量的范围。三波宪法运动与三波法律全球化运动的内在联系说明,在当下亟需宪法作为政治和法律系统结构耦合机制的重新设计,亟需重申宪法和公法维度的重要性,来回应全球法律发展面临的深刻危机。中国与世界宪法秩序存在的内在张力,更是有待化解的法权扭结。
关键词(KeyWords): 民族国家宪法;立宪运动;法律全球化;司法中心主义;新自由主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余成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See Bruce Ackerman,The Future of Liberal Revolu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中译本参见[美]布鲁斯·阿克曼:《自由革命的未来》,黄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2]See Richard Posner,Book Review,Reviewing Bruce Ackerman,The Future of Liberal Revolution(1992),1 East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Review(1992),pp.35~37.
- [3]参见前注[1],[美]布鲁斯·阿克曼书,第10~12页。
- [4]同上,第101~102页。
- [5]参见前注[2],Richard Posner书,第37页。
- [6]对哈耶克宪法理论及其与施米特的比较,中文研究可参见高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7][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 [8]同上,第194页。
- [9]同上,第195页。
- [10]同上,第200页。
- [11]同上,第209页。
- [12]同上,第209页。
- [13]同上,第213页。
- [14]同上,第251页。
- [15]同上,第252页。
- [16]同上,第255页。
- [17]参见[奥]弗里德里奇·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规则与秩序》(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第5页。
- [18]施米特对宪法和宪法律作出了著名的区分,参见[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 [19]同上,第211页。
- [20]同上,第179页。
- [21]同上,第169页。
- [22]同上,第127页。
- [23]参见[奥]弗里德里奇·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7页。
- [24]参见前注[18],[德]卡尔·施米特书,第109页。
- [25]同上,导论,第4页。
- [26]See Heinz Klug,Model and Anti-Model: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and the Rise of World Constitutionalism,3 Wisconsin Law Review(2000),pp.597~616;G.John Ikenberry,Illusions of Empire-Defining the New American Order,83 Foreign Affairs(2004),p.144.
- [27]有关内嵌性自由主义,参见John Ruggie,International Regime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36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2),pp.379~415。
- [28]参见[美]马克·图施耐特:《新宪法秩序》,王书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26页。
- [29]参见[美]罗纳德·德沃金:《最高法院的阵形:最高法院中的新右翼集团》,刘叶深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同上注。
- [30]有关“凯恩斯主义一威斯特伐利亚框架”的概念提法,参见[美]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欧阳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 [31]See Peter C.Caldwell,Popular Sovereignty and the Crisis of German Constitutional Law.the Theory&Practice of Weimar Constitutionalis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Ellen Kennedy,Constitutional Failure;Carl Schmitt in Weimar,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David Dyzenhaus,Legal theory in the Collapse of Weimar;Contemporary Lessons?,91.01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7),pp.121~134.
- [32]有关司法治理和司法中心主义的兴起,可参见Ran Hirschl,Towards Juristocracy;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Constitutionali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 [33]制宪权首先是一个现代性的革命概念,因此本文将其运动开启设定于18世纪晚期的美法自由革命。18世纪之前,“宪法”还主要是一个“古代”概念。16至17世纪启动的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建设,开始脱离中世纪的宪法传统,向现代宪法过渡。但是,它仍然主要依托于外在的“国家理由”和“君主理性”展开,诉诸于古典的神法和自然法(权利)传统。而从这种主要由外在于国家的限制理由形成的“事实性”宪法状态,向一种主要依托于民主制宪的内在于国家的自主道德“规范性”原则的转向,则是现代政治宪法运动形成的核心标志。对于18世纪之前,从中世纪神权帝国向16世纪“国家理由”时代以及其后的政治经济学时代政治治理变迁历史的深刻描述,可参见[法]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 [34][法]埃马努埃尔·约瑟夫·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9页。
- [35]See Cecile Laborde,Pluralism,Syndicalism and Corporatism;L&m Duguit and the Crisis of the State(1900~1925),22.3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19%),pp.227~244;Anthony Ciddens,Durkheims Political Sociology,19.4The sociological review(1971),pp.477~519;Rune Slagstad,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 and Its Critics;Carl Schmitt and Max Weber,103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1988),pp.108~109;Clemens Jabloner,Kelsen and His Circle;The Viennese years,9.2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8),pp.368~385;William E.Scheuerman,The Unholy Alliance of Carl Schmitt and Friedrich A.Hayek,4.2 Constellations(1997),pp.172~188;William E.Forbath,The New Deal Constitution in Exile,51.1 Duke Law Journal(2001),pp.165~222;Piers Beirne and Alan Hunt,Law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Soviet Society;the Case of Comrade Lenin,22.3 Law and Society Review(1988),pp.575~614.
- [36]德沃金有关宪法(法律)的“整体性”原则的论述,可参见[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167、170、196~198、203页。有关“全能宪法”的论述,可参见Mattias Kumm,Who's Afraid of the Total Constitution-Constitutional Rights as Principles and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Private Law,7 German lj(2006),pp.341~369。
- [37]可参见Rans Hirschi,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Judicial Empowerment Through Constitutionalization;Lessons from Four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s,25.1 Law&Social Inquiry(2000),pp.91~149;Rans Hirschi,The New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Judicialization of Pure Politics Worldwide,75.2 Fordham Law Review(2006),pp.721~754。
- [38]我国学者高鸿钧教授概括指出,西方的现代社会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与自由放任时期相对应的立法治理阶段(现代之初至19世纪末,美国则到20世纪30年代),二是与福利国家时期相对应的行政治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三是与新自由主义时期相对应的司法治理(juristocracy)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参见高鸿钧:“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第31页。
- [39]有关法律全球化的三波运动,可参见[美]邓肯·肯尼迪:“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50—2000”,高鸿钧译,载《清华法治论衡》2009年总第12辑,第47~117页。
- [40]本文分别以西耶斯和施米特作为第一和第二波宪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们在制宪权理论上的创造性贡献,可参见前注[34],[法]埃马努埃尔·约瑟夫·西耶斯书,第59页;前注[18],[德]卡尔·施米特书,第84页以下。也可参见Martin Loughlin&Neil Walker(eds.),The Paradox of Constitutionalism:Constituent Power and Constitutional Fo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有关德沃金的赫拉克勒斯法官,可参见Vermeule&Ernest A.Young,Hercules,Herbert,and Amar:The Trouble with"Intratextualism",113.3 Harvard Law Review(2000),pp.730~777;Gregory C Keating,Justifying Hercules:Ronald Dworkin and the Rule of Law,12.2~3Law&Social Inquiry(1987),pp.525~535.
- [41]弗莱堡学派(Freibury school)又名秩序自由主义(ordo-liber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流派。它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瓦尔特·欧肯、弗兰茨·伯姆、穆勒一阿尔马克、威廉·罗普克等。哈耶克作为美国新自由主义阵营(主要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加里·贝克尔、斯蒂格勒、舒尔茨、波斯纳等)的领袖,也参与了弗莱堡学派的活动,他同时也是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的重要成员(包括门格尔、米塞斯、庞巴维克等)。不同新自由主义派别的内在精神联系,其主要标志则是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的成立。对于德国、法国和美国新自由主义传统的深入分析,可参见前注[33],[法]福柯书,第63~236页。也可参见[美]丹尼尔·斯特德曼·琼斯:《宇宙的主宰:哈耶克、弗里德曼与新自由主义的诞生》,贾拥民译,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 [42]同上,[法]福柯书,第7l页。
- [43]See Manfred E.Streit,Economic Order,Private Law and Public Policy;The Freiburg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Perspective,(JIT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992),pp.675~704.
- [44]See William E.Scheuerman,Frankfurt Schoo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Democracy,and the Law(Routledge,2008);John S.Dryzek,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Liberals,Critics,Contest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James Bohman,Complexity,Pluralism,and the Constitutional State:on Habermas's FaktizitSt und Geltung,28.4 Law&Society Review(1994),pp.897~930.
- [45]前注[33],[法]福柯书,第88页。
- [46]See Owen Worth,The Janus-Like Character of Counter-Hegemony;Progressive and Nationalist Responses to Neoliberalism,16.3 Global Society(2002),pp.297~315.
- [47]前注[33],[法]福柯书,第95页。
- [48]同上,第100页。
- [49]同上,第124页。
- [50]See Petra Dobner&Martin Loughlin(eds.),The Twilight of Constitution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Neil Walker,Taking Constitutionalism Beyond the State,56.3 Political Studies(2008),pp.519~543;Gunther Teubner,Constitutionalising Polycontexturality,20.2 Social and Legal Studies(2011),pp.209~220.
- [51]卢曼认为“世界社会”概念比“全球化”概念更为精确,参见Nildas Luhmann,Globalization or World Society:How to Conceive of Modem Society?,7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7),pp.67~79。
- [52]有关全球社会宪法的片段化发展,可参见Gunther Teubner,Constitutional Fragments:Societal Constitu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 [53]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宪法理论探讨,可参见Kjaer,Poul Fritz,Gunther Teubner,&Alberto Febbrajo,The Financial Crisis in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the Dark Side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Hart Publishing Pty Ltd,(2011)。
- [54]正如福柯所概括的,“效用问题、个人效用与集体效用,每个人的效用与所有人的效用、个体效用与总体效用,正是这些问题最终成为对国家公共权力的限制以及公共法和行政管理法的形成进行阐发所依据的重大准则。从19世纪初以来,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效用问题愈来愈覆盖法律的所有传统问题”。参见前注[33],[法]福柯书,第37页。
- [55]See F.Michelman,Law"s Republic,97 The Yale Law Journal(1988),pp.1493~1537.
- [56]参见[美]桑斯坦:《权利革命之后:重塑规制国》,钟瑞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57]参见[美]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奠基》,汪庆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58]有关民主与法治的双重辩证关系,可参见余盛峰:“政治宪法学的得失”,《清华法治论衡》2013年总第17辑,第242~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