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

专题_法律与文学

  • 编者絮语

    2008年03期 No.7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崇山峻岭中的中国法治——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视

    苏力;

    以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为素材,本文力求从法律人/政治家的视角来思考影片展现的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的问题、难题和意义;特别是分析了包括法官职业化在内的一系列司法改革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指出必须从当代中国的政治视角来深刻理解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

    2008年03期 No.7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司法决疑与“故事文学”利用——以《威尼斯商人》为样本

    刘星;

    在司法中,一些诉讼争议或称疑案不易获得普遍接受的结论。从法律与文学思路出发,利用故事文学,也许可以获得启发。《威尼斯商人》作为文学经典,是故事文学利用的极佳样本。故事文学利用,可以削弱甚至消除司法中的一些争论,从某种角度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

    2008年03期 No.7 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自由与法律——《鲨堡救赎》与《阿甘正传》的一个法哲学思考

    凌斌;

    本文以对自由问题的追问为主线,通过细致剖析《鲨堡救赎》和《阿甘正传》两部电影中的经典情节,将自由与法律的问题化做了对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自由枷锁的揭示:国家和法律的外在强制,恐惧、欲望、反抗和异化的内在束缚,都在以自由之名囚禁着现代人尤其是法律人的自由行动和自由精神。这两部影片中的各个人物如同一面面镜子,使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自由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对他人自由的泯灭。无论对于法律人自己还是法律人追求的法治,自由都没有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任何担保。有的,只能是对自由问题的不断反思和不停追寻。

    2008年03期 No.7 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法治的边陲

    李晟;

    本文对影片《马背上的法庭》进行了解读。影片所叙述的故事展示了基层法官的智慧与敬业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送法下乡服务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政治使命,以及现代法治意识形态与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之间的冲突和征服,这种冲突与征服根本上来自于客观的社会变迁。影片揭示了法治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其本身也是法治意识形态取得胜利的一个体现。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始终应当重视中国国情与实践。

    2008年03期 No.7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争鸣

论文

  • 我国《物权法》制定对民法典编纂的启示

    王利明;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经验。从《物权法》的制定可知,民众的广泛参与、关注民生、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的结合、兼顾稳定性与开放性等做法与观念都应继续为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所吸收和采纳。

    2008年03期 No.7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意志论基础

    张家勇;

    从历史上看,意志理论既被用于证成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权利,也被用于否定第三人权利。由于第三人问题对意志理论提出了从"二人关系"向"三人关系"模式转化的视角,因此第三人权利的证成仍需体现对各方意志的尊重。第三人取得权利的不同构造模式对第三人意志的影响不同,在"直接而独立取得"模式下,第三人只被保留了消极拒绝的权利,法律在为第三人利益规则设计上,应强化而非弱化第三人拒绝权机制的构造,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第三人自治。

    2008年03期 No.7 9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继受与变革——以日本过渡刑律下“断罪无正条”与“不应为”的变化为中心

    陈新宇;

    本文试图考察日本近代的过渡刑律《新律纲领》与《改定律例》在继受中国传统律例之余,面对西方法律思潮,如何发展演变的问题。通过对"断罪无正条"与"不应为"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新律纲领》此两条基本沿袭清律,《改定律例》的"断罪无正条"条例则试图将原来两条融合为一,以"无正条"之名,取原"不应为"之立法特质,通过轻刑化限制比附推理所依据情理的不确定之弊,并赋予司法量刑上的一定弹性,以减少比附的适用。但由于《新律纲领》与《改定律例》并存适用,故律无正条时,重罪案件仍保留了由中央议决之旧律特色,在特定案件的处理中,显示出明治政府在维新的同时,专权残酷的另一面。

    2008年03期 No.7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评论

  • 犯罪论体系的程序向度:研究误区与理论反思

    周长军;

    伴随着犯罪论体系研究的升温,从程序角度探讨中西犯罪论体系优劣利弊的论著也逐渐增多。不过,囿于知识结构的限制,许多论者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认知误区,以至于观点虽可能大致不错,但论证似是而非,甚或走入歧途,缺乏真正的说服力。因此,亟需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理性地确定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未来走向。

    2008年03期 No.7 11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探析法学方法论“生态化”

    黄辉;

    环境危机引起环境法学者及法律界人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观点。本文借重对传统法学方法论"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分析,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法学方法论指导思想的片面性,进而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进行解析与评价。本文亦阐述了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特点及其对法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颠覆与否定,而是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合理修正与发展。

    2008年03期 No.7 13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社会法语境与法律社会化——“社会法”的再解释

    郑尚元;

    近年来,社会法一词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成果虽不断增多,但是,对社会法的讨论仍存在着很大的学术分歧,主要表现为对制度与理念的不同理解。从历史的和国别的角度来看,法律社会化问题和社会法生成有一定的连接点,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律社会化的结果生成了众多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性法律制度,同样生成了社会法法律制度,而社会法是相对完整的法律门类,不是法律社会化本身,也不是一种理念。

    2008年03期 No.7 14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