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

  • 对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思索

    张卫平;

    本文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和反思揭示制约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的直接原因。文中将制约、妨碍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导致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主要因素归结为:理论脱离实践、程序与实体的背离、研究自主性失位、研究方法的缺失与失范四个重要方面,并且认为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主要成因及相互影响的症候群。文章进一步分析论证了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其中能够予以消解的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更为宏观的、体制性的因素,从民事诉讼法学的视角论证了法学与法治发展的正关系。

    2014年02期 v.8;No.42 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 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规则化研究

    翁晓斌;

    经2012年的修订,《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一款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这实际为当事人确立了诚信义务。为了确保这一概括性原则在实践中得以正确适用,我国还应构建与完善一系列体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制度,如确立当事人的真实陈述义务、完善现有自认制度和证明妨碍制度等,并且,制定相应的规则对恶意诉讼和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予以规制。唯有如此,一方面才能确保诚信原则能够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可避免这一原则被滥用的危险。

    2014年02期 v.8;No.42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当今我国刑事司法的十大误区

    何家弘;

    近年来发现的一系列冤案反映我国刑事司法中的十大误区:第一是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第二是违背规律的限期破案;第三是先入为主的片面取证;第四是科学证据的不当解读;第五是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第六是放弃原则的遵从民意;第七是徒有虚名的相互制约;第八是形同虚设的法庭审判;第九是骑虎难下的超期羁押;第十是证据不足的疑罪从轻。认知并避开上述误区是防范冤案之必须。

    2014年02期 v.8;No.42 4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9K]
  • 商品房预售中预告登记制度之质疑

    张双根;

    《物权法》第20条之预告登记制度,在立法、实务与学理上,均认为主要适用于商品房预售情形,以保全预购人的购房预期利益,以及相应的购房融资担保需求。但是对照该条所参考的德国立法例,在商品房预售情形,预告登记之构造,在交易客体(所预售的商品房)、预告登记之载体(不动产登记簿)以及预告登记所预防之对象(债务人之处分行为)三个制度要件方面,均存在缺失与障碍;其中客体缺失最为根本,决定着在现行法框架下,难以克服这些缺陷。因此,将商品房预售视作预告登记制度的规范预设情形,是物权法继受中的一例失误,亟待修正。

    2014年02期 v.8;No.42 6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 新类型担保的法律定位

    陈本寒;

    针对交易实践中存在的、以我国《物权法》未明文列举的财产权利为客体的担保方式的性质,本文在分析其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新类型担保的性质定位不能一概而论。并非在任何特定权利上设定的担保均属于权利质权,权利质权的有效设定,应符合物权法定原则和物权公示原则的要求。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特定权利上担保也并非当然无效,而是属于权利让与担保范畴。权利让与担保性质上属于债权性担保,让与担保行为的本质是担保物所有权附条件转让的法律行为。司法实践中,权利让与担保行为的有效性与否,应适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附条件法律行为和附条件合同的规定来审查。

    2014年02期 v.8;No.42 8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2K]
  • 论股份公司股东权利的分离——以“一股一票”原则的历史兴衰为背景

    汪青松;

    股东权利禁止分离是传统股份公司法律体系得以建构的一个默示规则,以"一股一票"为表征的"比例性原则"是该规则的立法体现。但股东权利禁止分离在欧洲抑或美国都绝非是一种"亘古永恒"的股权构造法则。在这一规则之外,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法都发展出背离该规则的制度构造或者预留下相应的制度空间。股份公司实践中更是不断创造出具体权利行使与股东资格分离、具体权利的非比例性配置、股权的投票权与收益权分离以及股东权具体权利受制于非股权安排等股东权利分离的诸多现实样态。这些制度与实践不仅有助于推动公司法基本理论的发展,也对我国公司法相关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2014年02期 v.8;No.42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 论股权捐赠的法律规制

    葛伟军;

    股权捐赠作为新类型的捐赠方式,已在我国出现了数年并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但是,现有的规定不足以覆盖股权捐赠所产生的问题,例如股权评估、股权转让以及慈善抵扣等。股权捐赠的本质是股权转让,被用以捐赠的股权必须完整,不存在权利上的瑕疵。股权捐赠的疑难问题主要包括股权捐赠何时完成、股权捐赠的程序及其限制、被捐赠股权的评估、捐赠人如何享受慈善抵扣以及受赠人成为公司股东的法律后果等。这些问题应当通过公司法和税法的视角予以分析,并在借鉴美国法经验的基础上予以规制。

    2014年02期 v.8;No.42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论作者权体系的崩溃与重建——以法律现代化为视角

    孙新强;

    英美法系的版权法和大陆法系的著作权法均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以作品系个人独立创作为立法前提。进入19世纪后,著作权法和版权法逐渐分道扬镳,分别演变成作者权体系和版权体系。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西方工业社会出现了大量超出以往立法前提的雇佣作品。对此,版权体系采用法律拟制技术创制出"视为作者原则",迅速实现了现代化;作者权体系则固守"创作人为作者原则",以法定转让应对电影等雇佣作品的保护。然而,后兴起的计算机软件业拒不接受此妥协性立法。面对压力,作者权体系只得向现实低头,遂无奈规定,软件作品的"作者权"不属于"作者"而属于"开发人",软件保护问题始获解决,但失去逻辑支撑的作者权体系却随之崩塌。

    2014年02期 v.8;No.42 13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格、职、级与竞争上岗——法院内部秩序的深层结构

    刘忠;

    我国法院持续进行了二十年的司法改革。但纷繁的改革式样之后,法院内部秩序的深层结构始终保持不变。这一结构表现为法官被划分为细密的,与权力、福利、待遇相关的格、职、级,并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将其激活,从而建立起法院内部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这一结构因政治治理变革而形成,并因法院个体利益而强化。这一结构的片段曾被命名为行政化并导致错误对策论。这一结构的变动依赖于宏大叙事的变化。

    2014年02期 v.8;No.42 14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宪法全球化中的逆流:美国司法审查中的外国法问题

    刘晗;

    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宪政体制目前已经呈现全球化的趋势。美国最高法院近来也开始逐渐在宪法裁决中引用外国法和外国判例。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都大量引用外国法的背景下,外国法的引用却引起了美国法律界、政界和学术界的重大抵抗和抨击,激发了美国国内的学术与政治大辩论。之所以当前在美国出现这样的辩论,是因为《美国宪法》和最高法院的判决承担了美国国家认同的功能;关于外国法的大辩论是当代美国国家认同焦虑的深刻体现。

    2014年02期 v.8;No.42 16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