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

本刊特稿

  •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法律方法与法律现代性

    约阿希姆·吕克特;盛桥;

    <正> 本文标题关涉欧洲法律史上的两大著名因素:现代性和萨维尼。"现代性"——一个大词。它总是以单数形式出现,令人印象深刻,而将我们完整的历史划分为现代和前现代,现代的和过去的。过去或可忘却,而将现代性当作"未完成的工程",则可见的未来前景有限。人们所能期待的不过是它的完成而已。正是来自法兰克福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自1980年以来,为着反驳那几个后现代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一再强调这一观点。所以,正是

    2006年03期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现代性方案

    克劳斯·贡特尔;泮伟江;

    <正> 市场经济超国界地扩展,跨国资本市场的出现,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明以及跨越国界的人口迁移,以此为最显著特征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讲的"全球化"。这些过程是否能够被称作"全球的",或者这是否仅仅对这个世界中与财富有关的那一部分而言才是真实的,至今还没有定论。然而这样一个过程确实已经形成某种推动力,开始改变传统的社会秩序模式,尤其是改变了建立在或多或少既同质又有些异质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一般主

    2006年03期 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法律现代性方案面临危机?

    贡特尔·弗兰肯贝尔格;宦盛奎;

    <正> 一、"实践时代"中的法哲学法哲学与法律理论都有着相当好的名誉以及一段显赫的家世。然而,现今它们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如果你神智清楚,搞什么法哲学?"——这个问题,我曾经在课堂上遇到过,突显了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和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实用主义轻松获胜的情况,并且,出于同样原因,理论法学受到了轻微的蔑视。当人们寻求的是一种应用法律的使用说明,他们需要的是对案件实用的解决方法,对

    2006年03期 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 法学方法论的新路径

    约亨·邦格;牧文;

    <正> 法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因此,它在大学里并没有以一种运用法理学和理论法理学的二元对立方式来建制化,不像,比如说数学或物理那样。但是,稍微看一下这个学科的年轻的历史,我们却发现,曾有那么一个时期(在西德,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自信满满的法律理论从事着真正的基础研究。有一段时间,它热心于接待来自相邻学科——比如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论据,而不怎么关心其实践效用的面相。

    2006年03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专题研究:法学教育

  • 生不逢时的法律学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法律学系设立之周折

    陈俊豪;

    <正> 2005年,时值清华大学法律学系复建10周年。既是复建,则之前必有斯系之存在。当我们今日翻寻那段历史时,却不禁唏嘘,前辈们刻力打拼的法律学系如昙花一现仅仅存续了两年时间。其中的原因,用"生不逢时"四字来概括似无言过其实之处。

    2006年03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研究——JM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与论文改革研究报告

    本报告是"JM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与论文改革研究报告"课题的总成果,是接受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委托而开展的基础研究,同时也是"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课题。课题参与者:霍宪丹、王健、葛洪义、孙笑侠、李友根。报告主持人:霍宪丹、孙笑侠。霍宪丹,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孙笑侠,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2006年03期 5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论传统中国的法律教育——以法体系之价值内涵为中心的学习制度

    陈惠馨;顾忠华;

    <正> 一、前言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他的论著中,认为中国的官吏是家产官僚制(Patrimonialbuerokratie)国家的官吏,他们是非专业性的,是士大夫出任的官吏,是受过古典人文教育的文人;他们接受俸禄,但没有任何行政与法律的知识,只能舞文弄墨,诠释经典;他们不亲自治事,行政工作是掌握在幕僚(师爷、胥吏)之手。接着他又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提到:"中国的法官——典型的家产制法官——以彻底的家户长制

    2006年03期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

    何美欢;

    <正> 不得不用已被用滥了的陈词滥调:这是中国法学院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最好的时刻是指"法律热"的潮流好像还未冷却,证据之一就是法学院/系愈办愈多。虽然精英学界常常抱怨道,现在谁都能办一所法学院,但是,成为热门学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吸引优秀学生。即使是对精英法学院来说,生源的保证也是重要的,所以,这是最好的时刻。最坏的时刻是指,一方面农村、乡镇闹律师荒,另一方面精英法学院的毕业生中,希望执业的同学不能顺理成章地走进占据高端业务的外国律师事务所("外所")。外所或者以将在中国

    2006年03期 11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论文

  • 有资用世或福祚子孙——晚明有关法律知识的两种价值观

    邱澎生;

    <正> 一、前言明清时期中国曾经出版为数不少的法律书籍,以现存这类书籍数量而论,出版于明代者约为101种,出版于清代者则约160余种;而以其性质而论,则也有不同类别,单以涉及当时统称"律例"的政府法条书籍而言,即可区别为"辑注本"、"考证本"、"司法应用本"、"图表本"和"歌诀本"等五类。在编著、出版与流通这些法律书籍的过程中,其作者和出版者当然各有种种不同目的,值得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而本文想探究的则主要是:当时人们在阅读法律条文和法

    2006年03期 14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 中国古代法的形成及其特性考论——以部族征战与刑的成长为线索

    张中秋;

    <正> 著名的英国法学家梅因曾说过,"如果我们能通过任何方法,断定法律概念的早期形式,这将对我们有无限的价值。这些基本观念对于法学家,真像原始地壳对于地质学家一样的可贵。这些观念中,可能含有法律在后来表现其自己的一切形式"。中国古代法律概念的早期形式及其生成,一直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键,甚至是影响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因素,从比较法律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工作。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利用相关资

    2006年03期 17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朱利叶斯·斯通的社会法学思想

    薄振峰;

    <正> 一、朱利叶斯·斯通:生平与学术朱利叶斯·斯通(Julius Stone,1907~1985),在法理学与国际法两大领域一生耕耘,成就卓然,在西方法学界享有巨大的声望。在法理学领域,斯通的成名作《法律的范围与功能》多次再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后他又将它扩展成为他的著名的三部曲:《法律体系与法学家推理》、《人类法律与人类正义》、《法律与正义的社会维度》。人们一般将斯通归入由美国法学家霍尔首倡的综合法学中。斯通认为,"按照当前的假设,法理学最好是被看作法学家的外倾(extraversion)。它是法

    2006年03期 18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 法概念与法律的规范性——以凯尔森为中心的考察

    俞静贤;

    <正> 引言汉语学界引入凯尔森的学说不可谓不早,但是,对凯尔森学说的研究深度仍然值得怀疑。无疑,凡学习法律的人几乎都知晓凯尔森的基础规范学说,而与此同时,也都知道基础规范的假设性质,所以,或因此不屑一顾,或因其神秘难解而有所保留。但是对于基础规范学说所欲回应的那个基本问题,却不甚了了。因此,爬梳凯尔森的根本问题意识,从法理论的视野中检视该问题的意蕴以及评价凯尔森的解决方案,成了义不容辞的任务。

    2006年03期 206-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译文

  • 国际法

    菲利普·С.吉瑟普;张文彬;

    本文原题为Transnational Law,为美国著名国际法学家菲利普·C.吉瑟普(Philip C.Jessup)的一篇名作,系作者1956年2月在耶鲁大学Storrs讲座的讲稿,同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作者曾任美国派驻联合国大使,美国法律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与外交事务HamiltonFish讲座教授。本文译者张文彬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将其译为中文,未及看到译作付梓,不幸因病去世。特此刊发全文,并志感念。

    2006年03期 222-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 法律多元

    К.冯·本达—贝克曼;朱晓飞;

    <正> 在法律社会学与法学理论文献中,"法律多元"或许是最有意思以及最富争论的概念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以下方面——国家在法的创制与维持,对暴力的合法性利用,以及对"法"的含义与范同的界定等方面的垄断性政治主张——人们相持不下的观点。这种争论之热烈,往往容易使我们忘记这样的事实:曾经存在着以法律多元角度切入的大量研究,它们深入探究了法律与行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地区、主题与方法论上的多样性特征。"法律多元"这个术语之重要,更多地依存于来自经验性研究的洞察,而非单纯围绕概念本身含义与范围的争吵,后者往往多少显得乏味而混乱,

    2006年03期 286-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 变革中的日本行政法理论和体系

    大桥洋一;田思源;

    <正> 绪论:日本行政法理论的完善与变革本文旨在阐释和探究在世纪转换这样的变革时期,日本行政法理论的特色、发展动向以及当代的课题。仅就最近十年而言,日本的行政制度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急遽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大规模制度改革的特色是什么?对行政法提出的新问题又是什么?上述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本文着眼于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行政法学应在怎样的框架内研究、整理这些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的建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时期,不断地进行着制度的变革,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新旧行政法的每项制度的对接,而是

    2006年03期 304-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旧文新识

  • 法律教育之目的

    燕树棠;

    燕树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县人。1914年北洋大学法科毕业。1915年官费赴美,1920年获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兼法律系主任,193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翌年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1937年任西南联大法律系主任。1949年后在武汉大学法律系编译室工作兼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学会理事。主治法理学、宪法学和民事法学。本文原刊《法学杂志》,第7卷第2期,"法律教育专号",1935年。本刊第四辑重登的吴经熊、蔡枢衡两位先生的文章,以及本期专题研究诸文,正好对照阅读。

    2006年03期 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资料

  • 关于筹设清华法律学系的函礼

    陈俊豪;

    <正> 资料一国民政府教育部一九三二年批准成立工学院暨批驳增设法律学系的部令和来往文书清华大学档案馆藏全宗号1 目录号2—1 案卷号17一、陈岱孙信函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七日(1932年)月涵校长先生钧鉴,并转评议会诸先生公鉴:本校自民国十八年春遵照部令改组,成立文理法三学院以来,已将三载。而法学院中之主要学系——法学系——因种种原因迄未成立。今校长先生来校依始,百度维新,而窃察校中一切情形,法律学系之成立寒有不可再缓者,请为诸先生一详陈之:(一)查国民政府现行大学组织法,法学院应有法律、政治、经济三学系。本

    2006年03期 317-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课程设置

    张沪宁;

    <正> 一、哈佛法学院J.D.学位课程(2002年)第一学年的全部课程第一学年的全部课程包括六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以及参加模拟法庭比赛。其中五门必修课为:民事诉讼程序、合同、侵权行为、刑法和所有权。这五门必修课可能讲授一年也可能在秋季或春季的半学年讲授完。第六门必修课是法律推理和辩论,设置这门课是为了促使学生提高法律技能。选修课则构成春季半学年课程的一部分。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全部课程

    2006年03期 327-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 沪上三叹——“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国际研讨会”侧记

    周林刚;

    <正> 一研讨会的日子是4月2、3两日。3月31日晚,直达快车从北京出发,次早便到上海。下榻的酒店距华政不远,地处城市的中心,一片摩天楼的森林。这片森林白天花谢,晚上花开,五彩缤纷,闪闪烁烁。说来颇为反讽,人之伟大,大约就在于使人在她自己的造物面前感到渺小与无力,感到在无所适从面前极度的适应需要。不怕诸位笑话,差不多六年以前,初出农村的黄口小儿站在昌平府学路27号十四层高的主楼面前,猛然一阵震颤,惊恐无比,酸泪几乎夺目。今日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还是不禁为这头顶的西门丁天空而惊叹。我住在18

    2006年03期 349-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书评

  • 爱弥尔·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

    林端;

    <正> (李鲁宁、赵立玮、付德根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涂尔干与法律社会学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是社会学(sociology)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法律社会学(sociology of law)的创始人之一。1858年生于德法边境洛林省埃皮纳勒(Epinal)的犹太人家庭,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他的家乡就被割让给德国。幼年丧父,苦读出身,一生竭力主张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正当性,强调新的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必须有新的学问——社会学——来加以研究分析。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勤奋努力之下,他不但在法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术传统里,建立涂尔干学派的根基,而且成功地由边陲而中心,由波尔多大

    2006年03期 35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内容简介

    <正> 本书为"法律现代性·法学教育"专辑。四位德国作者以法学家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法学的透视,或追究萨维尼法学思想之现代性意蕴,或面对全球化与多元论并存的局面,为法律的现代件试开新的方案。而有关"法学教育"的四篇论文,或追溯历史,一般地探讨传统法学教育的学习机制,或审视当下,重点研究当下法律硕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或作个案之考察,特别追溯清华大学法学教育的一段往事,展现出我国法学教育的历史、资源与

    2006年03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清华法学》注释体例说明

    <正> 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以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标识。举例如下:1.著作引文注释作者:书名,(译者),卷次,页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版次。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5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②龙卫球:《民法总论》,385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第二版。③王铁崖主编:《国际法》,20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④《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74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006年03期 379-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征稿简则

    <正> 1.《清华法学》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面向整个汉语学术界,以建设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为职志。2.《清华法学》鼓励对于法学的原创性研究,尤其注重对于法律的法理探索和比较研究。3.《清华法学》每年出版二辑,每辑四十万字。来稿体裁、题材和字数不限,举凡论文、译文、评论、述评和书评,均在欢迎之列。文稿一律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连续记码,并请附作者简介。

    2006年03期 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