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彦;
执法检查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逐渐壮大的过程如影相随、相伴相生。时至今日,执法检查已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常规、最稳定、最有影响的监督手段。其发展演化的过程表明,权威是在不断的惯常化运作中为人们所熟知、习惯、接受和尊重的。当社会需求和组织智慧默契地交融、合作与相互强化时,权力的合法性便在其日复一日的运行中自我强化。该过程也以小见大地说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初显其矫健的身躯,但仍应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知。
2009年03期 v.3;No.v.3 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楼建波;
企业部分改制下的债务纠纷包含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债权僵局与恶意逃债。为化解债权僵局,立法上应要求改制企业与新设企业对原有债务共同承担责任。这一制度安排的内容表现为债务承担规则,但实质是一种事先的风险分配机制,而不是事后的救济措施。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的空缺,司法实践客观上扮演了确立基本交易规则的角色。然而,因缺乏对债权僵局与恶意逃债的清晰界分,并受制于现实中恶意逃债现象的普遍性,司法实践与学理研究都滑向了单纯的债权人保护视角,忽略了基本交易规则与例外规则的区别。其结果是,破解改制债权僵局的基本制度安排始终未能建立起来,反欺诈规则被不适当地扩大适用,法官基于朴素认知在个案范围内实现的公平却冲击了整个司法秩序的统一,最终导致企业部分改制陷入纠纷不断、司法游移、论争不清的三重困境。
2009年03期 v.3;No.v.3 2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于文轩;
经济学上的效率理论为生物安全法的效率价值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由于经济分析方法本身的功利主义局限性,以及生物技术经济学理论存在研究目的迷失、研究前提不真实、在成本——收益割裂研究倾向等方面的缺陷,经济效率并不能成为生物安全法效率价值的全部内容。在生物安全法的价值体系内,效率价值具有符合正当目的、重视条件约束、全面均衡发展、关注隐性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社会利益相关性和可持续性等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效率价值与生物安全法的正义价值和秩序价值发生冲突,则效率价值应在价值取向上服从于正义价值和秩序价值的内在要求。
2009年03期 v.3;No.v.3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彭冰;
对于非法集资活动,我国《刑法》中适用最为广泛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以此定罪既不符合对该罪的法律解释逻辑,错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也不利于构建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有效规制体系,未能为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预留空间。实际上,对于存在合理需求的非法集资活动应以"疏导"代替"堵塞",以直接融资手段进行处理。体现在刑法规制上,对于非法集资活动的刑罚,就应当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代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要达到这一转型,《证券法》中尚需要扩大证券的定义,相应该罪名也应当改为"擅自公开发行证券罪"。
2009年03期 v.3;No.v.3 12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杜晶;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实践呈现效用不明的特点。为了引导报酬制度走向有效激励,需要从理论上深入认识管理报酬的本质,并整合我国现有法律制度资源。受信义务诉讼是规制管理报酬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法官既要避免直接对报酬数额做出评判,又要发展出适当的审判规则。我国证监会颁布了新规则,加大了薪酬披露力度,披露重点则应转向对报酬结构、细节和决策过程的披露。我国上市公司应重塑监事会的监督权,监督薪酬委员会制定报酬计划过程的独立性。我国的机构股东应更积极地参与到上市公司管理报酬的制定当中去。
2009年03期 v.3;No.v.3 13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宋北平;陈勇;
作为从对世界的本体认识转向对语言本身认识的语言哲学,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宏观层面的认识论上,在理想语言设计之中观层面的方法论上,其对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其语言意义的理论和学说,在微观层面的操作上,可以直接指导法律语言规范化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不过,中外任何学科的学者之所以没有探讨过语言哲学和法律语言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归因于这个课题的复杂性和跨越性。
2009年03期 v.3;No.v.3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