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

专题_金融监管与创新

  • 编者絮语

    朱慈蕴;

    2010年01期 v.4;No.17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论金融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从应对和防范危机的长效机制出发

    朱慈蕴;

    随着2009年全球致力于救助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逝去,这场发端于美国的并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金融海啸,已渐渐偃旗息鼓,但却给我们留下诸多思考。金融中介机构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始作俑者,也是重灾户。据报道,在2008年末,全球股票市值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较之前下跌了24.6万亿美元。〔1〕而今,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为了应对危机、恢复经济,特别是不得不救助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同时,亦痛定思痛地反思过往的监管不力、放任过度的金融政策,而且纷纷出重拳、祭重典,提出若干力度非凡的监管举措。〔2〕本文不打算对这些具体举措进行评判,而试图从金融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角度来探讨应对和防范危机的长效机制,即金融中介机构应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良好的经济核心和引擎。

    2010年01期 v.4;No.17 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历史不可复制:期待大刀阔斧的金融监管——围绕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论争展开

    Nicholas Calcina Howson;王敏娜;

    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所未有,其经验教训很值得深入总结。本文在探讨这次金融危机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应当多重措施组合,重点放在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加强公司外部监督的加强这两个方面。当然,应对措施不止于此。

    2010年01期 v.4;No.17 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企业重大金融衍生交易损失事件研究——以合约结构为基础

    刘燕;楼建波;

    对中国企业2008年金融衍生交易重大损失事件的总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企业违规、境外金融机构欺诈以及交易结构分析。衍生交易的性质是各种法律合约,其损失首先来源于合约基础资产的市场变动,因此,交易结构角度的观察是法律上进行归责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信泰富等典型损失事件中合约结构的分析,力图从事实层面厘清中国企业金融衍生交易损失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究相关主体违规或欺诈,以及改进对衍生交易的监管提供一种方向性的引导。初步的研究结论是:金融衍生交易是企业控制商业风险的一把"双刃剑"。市场风险、知识匮乏、投机等不同因素会增加衍生交易的风险程度,而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培育能佐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2010年01期 v.4;No.17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法经济学思考——兼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

    钟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是金融领域"政府失灵"的一种表现。本文应用法经济学研究的SSP范式阐明了金融领域的基本权利结构,其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与国有部门和大型企业的金融产品资源争夺中无可避免地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我国金融体制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目标具有非一致性,对现行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推动金融自由改革,是扩大内需、抵销"四万亿"等刺激方案消极后果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它不是单纯的私有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能以经济法思维为主导,也不易夸大地下金融合法化的弊端。应在遵循路径依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地下金融合法化,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证券化产品,推动公司法变革并明确融资债权人的"准所有人"地位,利用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10年01期 v.4;No.17 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论中国银行体制的改革——以内资民营银行准入限制缓和为中心

    王文宇;

    我国内地的银行体制在改革开放中有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对外开放方面,无论是允许外资准入还是对内外资银行一视同仁的监管,都体现了我国内地银行法制的新发展。但是,内地对待民营中小银行的鼓励尚显不足,不利于繁荣和竞争。而对我国台湾地区银行政策的演变值得重视,有些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2010年01期 v.4;No.17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论文

  • 从美、德法上的征收类型看我国的征收立法选择——以“公益征收”概念的界定为核心

    房绍坤;王洪平;

    征收类型的厘清有助于公益征收概念的界定。在美国与德国的征收法理中存在广泛的征收类型,对这两个国家的征收类型予以比较法上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征收立法的概念界定、类型选择和模式构造。

    2010年01期 v.4;No.17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论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

    马荣春;

    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具有必然性和道德性,并有机构成刑法的应有理性,而这将在根本上促进刑法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的两个基本价值或机能的实现。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可在刑法立法、刑法司法和刑罚执行环节得到动态性的实现。

    2010年01期 v.4;No.17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论对同意的认识错误——以性侵犯罪中的假想同意切入

    罗翔;

    在性侵犯罪中,得到法益主体同意的行为属于构成要件阻却事由。同意是存在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对于同意应当通过"合理反抗规则"吸收"不等于不规则"与"肯定性同意规则"的合理部分,是司法者进行规范评价的客观依据。对同意的认识错误属于归类性错误,只有那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合理错误才能排除故意。并且,对于同意年龄的认识错误也是一种归类性错误。

    2010年01期 v.4;No.17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反思“协动主义”

    王次宝;

    基于多种诱惑,"协动主义"论成为最近国内诉讼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模式讨论的新宠。协动主义诉讼模式论实际上是一种企图利用职权主义模式改良当事人主义模式的混合型诉讼模式论,不过是以"新瓶"装"老酒"的形式出现,并加上了"洋商标"。"协动主义"由于缺乏个性内容和可操作性,不具备成为独立诉讼模式的条件,只能沦为当事人主义模式的附庸,或者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结合的"乌托邦",而不能作为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

    2010年01期 v.4;No.17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论评

  • 听证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余凌云;

    听证在引入中国之初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争论,来自行政机关的反对意见未必都是对制度的误读,对稀缺公共资源的忧虑直接影响到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在不断完善的听证制度中,我们必须警惕听证的司法程式化,更要关注在中国情境下的特殊要求。违反听证要求必然会导致行政行为的无效。

    2010年01期 v.4;No.17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天然气开发与土地利用:法律权利的冲突和协调

    王明远;

    天然气开发往往涉及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自然资源,相关权利的冲突比较常见。本文从立法层面阐释了现行法律法规对天然气开发与土地利用中的权利冲突与协调问题所作的规范,从自然状况、制度和实践等层面分析了导致天然气开发与土地利用中权利冲突的根源,并对相关权利冲突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权利冲突所实行的私法自治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和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征收、征用、划拨、出让、租赁、临时用地等协调方式,主张应确立公共地役权制度以解决天然气开发中土地利用的权利优先性问题。

    2010年01期 v.4;No.17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合同的概念与我国债法总则的存废——兼论我国民法典的体系

    许中缘;

    现有合同概念使得合同属于债的传统观点动摇。债法总则的存在并不具有体系的融洽性。取消债法总则的设置,具有理论存在的基础。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总则中,应该设置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同时规定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的内容。

    2010年01期 v.4;No.17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