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慈蕴;2010年01期 v.4;No.17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朱慈蕴;
随着2009年全球致力于救助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逝去,这场发端于美国的并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金融海啸,已渐渐偃旗息鼓,但却给我们留下诸多思考。金融中介机构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始作俑者,也是重灾户。据报道,在2008年末,全球股票市值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较之前下跌了24.6万亿美元。〔1〕而今,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为了应对危机、恢复经济,特别是不得不救助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同时,亦痛定思痛地反思过往的监管不力、放任过度的金融政策,而且纷纷出重拳、祭重典,提出若干力度非凡的监管举措。〔2〕本文不打算对这些具体举措进行评判,而试图从金融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角度来探讨应对和防范危机的长效机制,即金融中介机构应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良好的经济核心和引擎。
2010年01期 v.4;No.17 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Nicholas Calcina Howson;王敏娜;
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所未有,其经验教训很值得深入总结。本文在探讨这次金融危机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应当多重措施组合,重点放在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加强公司外部监督的加强这两个方面。当然,应对措施不止于此。
2010年01期 v.4;No.17 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刘燕;楼建波;
对中国企业2008年金融衍生交易重大损失事件的总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企业违规、境外金融机构欺诈以及交易结构分析。衍生交易的性质是各种法律合约,其损失首先来源于合约基础资产的市场变动,因此,交易结构角度的观察是法律上进行归责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信泰富等典型损失事件中合约结构的分析,力图从事实层面厘清中国企业金融衍生交易损失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究相关主体违规或欺诈,以及改进对衍生交易的监管提供一种方向性的引导。初步的研究结论是:金融衍生交易是企业控制商业风险的一把"双刃剑"。市场风险、知识匮乏、投机等不同因素会增加衍生交易的风险程度,而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培育能佐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2010年01期 v.4;No.17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钟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是金融领域"政府失灵"的一种表现。本文应用法经济学研究的SSP范式阐明了金融领域的基本权利结构,其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与国有部门和大型企业的金融产品资源争夺中无可避免地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我国金融体制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目标具有非一致性,对现行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推动金融自由改革,是扩大内需、抵销"四万亿"等刺激方案消极后果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它不是单纯的私有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能以经济法思维为主导,也不易夸大地下金融合法化的弊端。应在遵循路径依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地下金融合法化,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证券化产品,推动公司法变革并明确融资债权人的"准所有人"地位,利用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10年01期 v.4;No.17 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王文宇;
我国内地的银行体制在改革开放中有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对外开放方面,无论是允许外资准入还是对内外资银行一视同仁的监管,都体现了我国内地银行法制的新发展。但是,内地对待民营中小银行的鼓励尚显不足,不利于繁荣和竞争。而对我国台湾地区银行政策的演变值得重视,有些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2010年01期 v.4;No.17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