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丕照;
<正>当一些人对WTO已经失去信心的时候,依旧有一些学者坚守着WTO研究这块阵地。他们在思考,在追问。本专题的各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些学者。张月姣教授,这位WTO首位中国籍上诉机构成员,正在思索着如何基于WTO的原则与经验来推动其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她呼吁: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必须守正创新,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非歧视待遇等项原则,要鼓励更多地运用非诉方式解决成员间的争议。赵宏教授,WTO上诉机构停摆前最后一个离开岗位的成员,她所思考的问题是: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国际争端的路径中,是否存在着从“契约”到“准司法”的发展路径?如果有,这一路径是否意味着国际争端解决制度已具有其公正性和进步性?基于这样的思路,她分析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危机以及改革途径。
2023年06期 v.17;No.100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 张月姣;
WTO争议解决机制改革应坚持守正,即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非歧视等原则,反对单边贸易限制措施。WTO上诉机构巳经瘫痪四年,临时仲裁上诉安排不能取代上诉机制。WTO应该尽快恢复具有纠正专家组法律错误的上诉机制。WTO的争议解决机制是解决一成员政府措施与涵盖协议一致性的争议,政府成员的法律视为事实。WTO没有先例规定,一个争议案的裁决只对当事方有约束力。为避免审案专家和上诉机构成员越权,部长会议应及时对涵盖协议做出解释。建议就调解解决WTO争议建立正式规则,以便迅速公正地解决政府之间的贸易争议。
2023年06期 v.17;No.100 8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 赵宏;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从外交到法律的进步历程。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国际争端的路径中,是否存在着从国际仲裁(“契约”)到国际司法裁决(“准司法”)的发展路径?文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回答了这一路径是否意味着国际争端解决制度的公正和进步性,比较了这一路径与国内法体系内的仲裁与司法裁决的异同情况,同时指出在从“契约”到“准司法”的发展路径之外,国际争端解决的法律路径还具有“多元共生”“包容并存”甚至“相互趋同”等特点,同时,以此为背景和参照,论述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危机及其改革,并提出关于该机制改革的思考。
2023年06期 v.17;No.100 10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杨国华;
WTO上诉仲裁诞生于上诉机构危机之中,来自现实需求。从实践看,先是著名律所提出建议,将WTO协定中的仲裁条款用作上诉程序的依据;随后欧盟与加拿大和挪威分别签订了双边仲裁协议;后来双边协议又发展成更加机制化、带有常设仲裁员的多方安排,直至实际受理案件;目前上诉仲裁制度已经基本成型。从理论看,上诉仲裁援用WTO仲裁条款的性质,并不属于条约解释,因为该条款的本意并非用于上诉程序。在条约法的大背景下,其性质与修改条约的“相互间协定”或“嗣后实践”更为相似。WTO协议并不禁止“相互间协定”和“嗣后实践”,而上诉仲裁能够符合其相关条件。
2023年06期 v.17;No.100 12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韩立余;
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危机既有世界贸易组织自身的原因,也有世界贸易组织之外的一般性原因。作为国际条约,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其他国际规则之间存在特殊与一般、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缔约方需要自身维护自己的条约利益。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其共识决策机制,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受到成员意志的影响,而上诉机构的存在具有削弱成员独立意志的可能。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最终决定着国际组织的发展走向。世界贸易组织制度构成了国际贸易秩序的基础,但需要与时俱进。
2023年06期 v.17;No.100 14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黄文艺;
<正>法学期刊是现代法学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重要平台,直接反映国家的法学竞争力和法治软实力。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法学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以下简称《深化改革意见》)明确提出,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
2023年06期 v.17;No.100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陈甦;
<正>守着《法学研究》刚好满十年,正想为此展放一番思绪。借着《清华法学》创刊第100期相约笔谈,正好将思绪化为文字,以供同仁相析。或许因为曾经做过证券法研究,每当有人把法学期刊比作学术平台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期刊想象为学术行情版闪烁跳动不已的思想集散地,当然属于非以金钱而以观念作为交换媒介的思想集散地。其间负载着含有法学知识与法治经验的信息流,由作者一端流向读者一端,并从读者端持续引发或是认同或是批判的观念回波与实践回响。作为期刊编者,
2023年06期 v.17;No.100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韩大元;
<正>《清华法学》虽创办于2007年,但继承了清华学术期刊百年的学术脉络,形成了独具清华特色的办刊理念与风格。它对于引领中国宪法学思潮,推动宪法学繁荣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已成为宪法学共同体集体记忆与信赖的学术家园。如今,《清华法学》迎来办刊第100期,值得我们共同庆贺。作为忠实的读者和作者,笔者在这篇小文中以民国时期清华学术刊物中的宪法学论文为例,拟探析《清华法学》的学术源流,并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期希。我们知道,早在民国时期,
2023年06期 v.17;No.100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王锡锌;
<正>《清华法学》创刊第100期之际,主编黎宏教授邀约参与一个主题笔谈,探讨新时代法学研究及法学期刊的使命。说实话,对这个主题,我虽然也一直在努力思考,但并没有什么自己满意的心得体会。但《清华法学》出刊第100期,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和机缘。自2007年5月创刊以来,《清华法学》已成长为我国法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对《清华法学》的学术品味、品格、品质,我和法学界众多同仁一样,怀有崇高的敬意,故勉力而为小文,
2023年06期 v.17;No.100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刘艳红;
<正>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化国家,一个现代化强国必然是一个法治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法治之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而法学期刊在加强法学研究、推进法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作用。尤其对于高品质的顶尖法学学术期刊而言,应当秉持以学术为使命的办刊理念,
2023年06期 v.17;No.100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张卫平;
<正>《清华法学》创刊时间虽然不长,却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国法学期刊中颇具影响力的、重量级的学术刊物。《清华法学》的快速发展并非“弯道超车”,与清华大学法学院自身实力以及法学院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也与《清华法学》始终坚持学术方向,倡导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尤其强调中国问题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严守学术研究规范有直接的关联。不容否认的现实是,我国学术期刊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低质量重复研究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在标题、语言表达、注释、
2023年06期 v.17;No.100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车丕照;
<正>你现在翻开的是一本第100期的《清华法学》。尽管依旧是一份年轻的法学杂志,但也可以稍微放缓一些脚步,来做一点反思,做一些遐想。十七年前,当我们院班子几个人代表清华法学院去教育部办理创刊相关手续时,接待我们的同志坦言,他也不确定如何办理各项程序,因为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受理过新办杂志的申请了。然而,杂志的一切筹建工作都进展得十分顺利。《清华法学》在人们的期待中呱呱坠地了。年轻的清华法学院(尽管院史会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有了更为稚嫩的《清华法学》。不敢有丝毫怠慢,清华法学院的首任院长、著名法学家王保树先生担任了她的首任主编。从此开启了《清华法学》的行进历程。十几年后,《清华法学》已经成为法学界、法律界的一份令人瞩目的杂志。一位法学界的权威人士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道:“当下有两个‘清华法学’现象,一个是‘清华法学院’,另一个是‘《清华法学》杂志’。都是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
2023年06期 v.17;No.100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周光权;
<正>《清华法学》杂志于2007年正式创刊,如今16年过去了,杂志出刊发行到了第100期。在这个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刻,我作为杂志创办初期的参与者和目前的编委会主任,对办刊过程略作回顾,并对其前景提出一些展望、期待,希望能够对杂志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一创办一份杂志,犹如平地起高楼,殊为不易。大约在2006年下半年,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刊号。我当时担任法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协助院长王晨光教授、党委书记李树勤教授参与杂志创办的工作,亲历了从提交申请到领取有关批准文件的全过程,对当时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切身体会,事非经过不知难,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
2023年06期 v.17;No.100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韩世远;
<正>《清华法学》要出第100期了,值得祝贺。我本人曾在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任《清华法学》杂志副主编,自2010年第4期(总第20期)至2013年第6期(总第40期),实际编刊21期,相较于100期而言,也算参与过五分之一的贡献。百期不易,刊物现主编黎宏教授代表编辑部邀我写点纪念文字,故基于个体经验,写点感想,并示祝贺!一、个体经验清华大学于1995年复建法律学系,于1999年复建法学院。有法学院便应有法学刊物,于是在1998年由清华法学院教师编辑的《清华法律评论》总第一辑出版,
2023年06期 v.17;No.100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景汉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以史为鉴,全面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涉诉信访治理的变革历程,科学合理划分发展阶段,并从中探究其特征与规律,对进一步推进涉诉信访治理及其法治化,明确涉诉信访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我国涉诉信访治理实践,考量“四个思维”和“五大因素”,可将涉诉信访治理的发展进程划分为涉诉信访制度创立、平反冤假错案、集中接访化解、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信息化变革与转型等阶段。在总结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特征基础上,归纳为“运动式”“规则式”“信息式”三种治理模式。涉诉信访治理现代化应以治理体系系统化、治理机制法治化、治理手段信息化、司法管理科学化、权益保障充分化为基本建构和核心内容,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06期 v.17;No.100 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苏亦工;
《户律·蒙古色目人婚姻》为明初洪武朝创制入律,也仅存于有明一代,系《明律》中独具风格特色,又备受诟病的一条。该条至迟在洪武二十二年修律时已经进入律典,配合了洪武五年发布的《正礼仪风俗诏》,具有扭转明初社会风气、恢复世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的作用。虽然该律条行文显得不大顺畅,但也正反映了朱元璋彼时既想用严刑峻法迅速消除北族统治遗留的强大影响力,又担心此举可能会丧失人心、适得其反的矛盾心态;也许还有一种可能,即明祖是故意模棱两端,以便相机行事,灵活执行律令。对于该律条施行效果的考察,不宜套用西方思想理论而妄加猜测,应立足于客观史实。以所见零星史料总体推断,《蒙古色目人婚姻》律在明初发挥的作用,似乎更像是一条指导性政策而非强制性律令。
2023年06期 v.17;No.100 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金春;
中小微企业重整规则设计应当充分体现出资人权益保留与专业人员监督下的债务人自行管理的标准化和常态化,完善重整计划批准要件,并兼顾经营者保证债务的豁免。绝对优先原则的支持者没有关注重整收益分配优先规则在正常批准重整计划中的适用性和适配性问题。重整程序内在的谈判框架功能、对前顺位权利人的保护以及清算价值保障原则的实质遵守等考量,均要求正常批准重整计划时适用相对优先原则,强制批准重整计划时亦同。对绝对优先原则的反思和相对优先原则的普遍采用为中小微企业重整中保留出资人权益的可能性提供了法理依据。中小微企业出资人与经营者合一等特殊属性为原则上保留出资人权益提供了正当性基础。经由债权人分组表决机制的放弃牵引的对担保权人与劳动债权人等前顺位权利人的特别保护,这种正当性又获得了进一步的补强。
2023年06期 v.17;No.100 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郑超;
刑法中的私力救济无法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事由一样在我国刑法总则条文当中找到明确的合法性根据,同时也难以在理论上完全仅通过紧急状态法理推导而出,而是应该将其视为私权力,并基于权力限制法理,在犯罪论上借由对刑法分则相关个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才能得以存在,其边界止于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基于对权力进行限制的理念,私力救济所具有的实质违法性、实质有责性等可罚性内容的判断基准,可以还原为建立在对案件事实情节进行的利益衡量基础之上,不仅要考察其所保障的利益,也需要考察其所侵害的利益,最终以是否促进整体的正向利益为准。此外,还需要结合制裁论,将预防必要性、刑事政策等影响行为需罚性的因素也加入整体性的思考过程当中。在形式上,可以将刑法中的私力救济区分为正当行为类型、阻却责任类型与阻却刑事制裁类型等。只有充分利用刑法教义学的理论工具,才能帮助回答刑法可以在何种程度容许私力救济这一超法规事由的存在。
2023年06期 v.17;No.100 6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正>~~
2023年06期 v.17;No.100 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正>一、《清华法学》系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的、面向海内外法学界的全国法律类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逢单月15日刊印。二、本刊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严谨、求实、自律为办刊宗旨,以开放的姿态,恪守学术公正,敬候方家惠赐佳作,并以诚挚的态度随时吸纳学界同仁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三、本刊以思想原创、关注现实为采稿取向,坚持高度的精品意识,致力反映我国法学研究的学科前沿问题,重视在法学内部各学科乃至整个法学学科中有关重大主题、或具有重大价值、又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推崇精品之作,鼓励厚积薄发的研究;提倡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的国际化,并推重在主题内容上有能力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的中国化,努力推动我国法学研究形成“新主流”。
2023年06期 v.17;No.100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本期数据